文/李佳芳 攝影/黃毛
來到南投縣仁愛鄉的南豐社區,悄然造訪隱密山村,從巷弄與家屋裝飾細節,即可感受濃厚原民色彩,在臺灣山林開發史扮演重要角色的賽德克族人於數代之前遷徙至此,重新建立了眉溪部落(Alang Tongan),不僅代代相守著傳統文化,更保存許多即將消逝的山林資源。其中,在賽德克族語中稱為「沙啷尬」的樹木,便是榨油人亟欲取得的珍貴原料——油茶樹。
文/李怡欣 攝影/陳建豪
作物如何產生食用油?在量產精煉油的大廠出現以前,農人將收成的花生、芝麻等油料作物送到油車間,交給他們代工榨油,作物、油品、消費者,三者的關係是單純且直接的。
來到屏東潮州飄香超過半世紀的金弘麻油花生行,在第三代接班人黃筑憶的帶領下走入廠房,認識油品的製造過程。雖然榨油有其標準程序,但味道、品質與衛生相關細節,都需要靠經驗累積與堅持,無法輕易言傳。正如金弘官網的標語所說,傳統製油是一門「越簡單,越不簡單」的技藝。
文/李佳芳 攝影/王士豪
在手工製造的年代,靠近油脂作物產地的鄉鎮普遍可見「油車間」,即舊式榨油廠。在臺南、北港、鹿港等港埠之城,因油脂作物貿易而帶動油品加工,可想而知;然而,遠在山區的南投魚池或名間等鄉鎮,早年也曾存在許多油車間,原因是這裡有與平原截然不同的風味作物——紅茶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