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輯
加油添味的無框架私廚
文/廖詠恩 食譜設計/胡里歐 攝影/林志潭 場地協力/人良油坊
流理臺上擺放著來自全世界的食材,眼花撩亂得令人不知該從何下手,私廚胡里歐卻氣定神閒,「同樣是台菜,我會換成歐式或是日式的方法,我很多油都有備著,不同的料理搭配著使用,最後就會演變成fusion的手法。」
新鮮現榨似果汁 嗅嘗橄欖油的千滋百味
文/廖詠恩 攝影/林志潭
青草香、果香、苦味、辛辣……,你曾經在油裡嘗到這些味道嗎?做菜時不可或缺的油,本身也是生鮮食材,進口橄欖自行榨油的「人良油坊」創辦人葉旭榮將油比喻為果汁,新鮮現榨的最佳;品油時辨識出的氣味,更可透露原料生長與加工歷程。這間在社區蹲點的榨油工坊,拉進了人與油品製造的距離,葉旭榮要讓更多人認識那一 ...
五體投地朝山跪 只為撿拾紅茶籽
文/李佳芳 攝影/王士豪
在手工製造的年代,靠近油脂作物產地的鄉鎮普遍可見「油車間」,即舊式榨油廠。在臺南、北港、鹿港等港埠之城,因油脂作物貿易而帶動油品加工,可想而知;然而,遠在山區的南投魚池或名間等鄉鎮,早年也曾存在許多油車間,原因是這裡有與平原截然不同的風味作物——紅茶籽。
簡單不簡單的榨油技藝
文/李怡欣 攝影/陳建豪
作物如何產生食用油?在量產精煉油的大廠出現以前,農人將收成的花生、芝麻等油料作物送到油車間,交給他們代工榨油,作物、油品、消費者,三者的關係是單純且直接的。
來到屏東潮州飄香超過半世紀的金弘麻油花生行,在第三代接班人黃筑憶的帶領下走入廠房,認識油品的製造過程。雖然榨油有其標準程序, ...
油茶樹雜木平反 眉溪部落點滴成金
文/李佳芳 攝影/黃毛
來到南投縣仁愛鄉的南豐社區,悄然造訪隱密山村,從巷弄與家屋裝飾細節,即可感受濃厚原民色彩,在臺灣山林開發史扮演重要角色的賽德克族人於數代之前遷徙至此,重新建立了眉溪部落(Alang Tongan),不僅代代相守著傳統文化,更保存許多即將消逝的山林資源。其中,在賽德克族語中稱為「沙啷尬」的樹木, ...
一所庶民木工學校
文/黃阿不 圖片提供/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
循著北77鄉道,蜿蜒小路來到一處緩坡、林木環繞的山坳,這裡隱藏著臺灣第一所木工實驗學校:懷德居;在木工愛好者心中,這裡是作夢,也是實現夢想的天堂。
執教一輩子的林東陽,讀的是森林系,學的是家具專業。但因為教學領域偏向工業生產,他一直夢想能有一個用雙手和傳統手工具,將木材慢慢製成家具 ...